财联社(上海,记者 韩理)讯,近年来ESG概念兴起,在今年“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包括公募基金、资管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均在积极布局ESG相关产品。 近日富达国际对亚洲部分地区居民的ESG投资意识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局面的ESG投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参与ESG投资时间的人数比例领先亚洲其他市场,同时还有较大的群体未来有意愿进行可持续投资。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内ESG投资也迎来大发展。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新成立的ESG主题基金达到13只,仅6月成立的ESG主题新基金就有4只,其中包括近期刚成立的工银瑞信中证180ESGETF和富国中证ESG120策略ETF等产品。 中国居民ESG投资意识增强 根据富达国际的调查,65%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了解ESG投资”,其中13%表示“了解很多”,36%“了解一点”,16%表示“听说过”。在受访者中,有20%的中国受访者已经投资于ESG,还有68%的中国具名表示有兴趣进行ESG投资。 近年来,ESG主题基金得到大力发展,根据WIND筛选的数据,归属于ESG投资基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59只,截至6月23日,这类基金的规模达到了1842.71亿元。 ESG分别代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所谓ESG投资理念是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除了考虑财务回报因素外,也要上述三大角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记者查询发现,国内最早成立的名称中含有“ESG”基金是中证财通可持续发展100指数,成立于2013年3月,当年财通还成立了另一只ESG主题基金——财通可持续混合。而在此之前,兴全基金、建信基金等都曾发行过相关的主题基金,这些基金则是以“社会责任”命名。近年来,随着ESG投资理念再度被热议后,以“ESG”命名的基金才陆续又被布局。 截至6月24日,名称中包含“ESG”的基金共有10只,截至去年6月只有3只,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7只。随着ESG投资理念的发展,ESG资管产品的范围也更加丰富,今年3月首批ESG ETF获批,3家基金公司获批的产品共有4只,分别是浦银安盛中证ESG120策略ETF、鹏华国证ESG300ETF、富国沪深300ESG基准ETF、富国中证ESG120策略ETF,目前已经陆续成立;而今年5月,首只保险资管ESG产品也已经发布。 招商基金认为,站在当前时点,布局ESG基金投资正当时。ESG因素从盈利机制和风险机制两方面对上市公司价值产生正面影响。盈利机制方面,ESG高评分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更强,更容易通过盈利改善、估值提升的途径提升企业价值,优中选优提升收益表现;风险机制方面,ESG高评分企业面临更少的违规处罚,涉及的诉讼数量亦明显较少,这将对上市公司的风险水平产生影响。 ESG投资理念仍面临挑战 尽管越来越多的投资开始了解并且接纳这一新的投资理念,但是根据富达国际的调查,仍有一些障碍和迷思,让人们踌躇不前。比如,57%的投资者认为可持续投资的标准尚不明确,难以界定,51%的投资者认为企业的行为难以监督,44%的投资者认为企业不会认真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事实上,关于投资标准尚不明确也是国内ESG投资领域不断在探讨的问题。 近日,北京秩鼎公司发布了一份《ESG资管产品研究报告》,其中统计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ESG产品的重仓股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贵州茅台最后ESG产品青睐,共有26只ESG产品在2021年一季度末重仓只有贵州茅台,总投资规模达60.71亿元。 然而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在MSCI ESG评级框架下,还是在富时罗素的ESG评价框架之下,贵州茅台的评分均不靠前。 富时罗素的ESG评分有5个档,最高档为4-5分,最低档为0-1分,而贵州茅台的得分为1.2分。而MSCI ESG评级框架下,有7个档,分别为AAA、AA、A、BBB、BB、B、C,而贵州茅台则被定为B档。即便是在国内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的ESG评分中,贵州茅台也仅没有跻身最前列。这也意味着,贵州茅台在ESG的管理方面表现并不突出。 华东一位管理ESG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也表示:“并不是ESG得分越高的个股,收益就会越高。而目前国内的基金产品,或多或少都要看业绩说话。” 从业绩来看,不少ESG主题产品的收益颇为可观。以名称中包含“ESG”的基金为例,2020年12月28日和12月30日成立的方正富邦ESG主题投资基金和创金合信ESG责任投资股票发起式两只基金,自成立以来收益率分别为10.83%和8.07%。 而稍早成立的摩根士丹利华鑫ESG量化先行混合基金和南方ESG主题股票基金近一年的收益率分别为52.66%和56.31%。 此外,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国内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框架,信息披露的不足导致评级机构缺乏有效的评级依据,造成评级结果缺乏有效性。“尤其是中小企业ESG信息的缺失造成评级机构无法实现市场的全覆盖;评级覆盖及有效性不足,导致指数编制公司无法实现ESG指数的多样性;而由于缺乏投资工具,资管机构又对ESG投资则缺乏手段。”上述基金经理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