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在京启动
世界卫生组织将通宵熬夜,尤其是夜班工作列为可能性的“致癌因素”。12月26日,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传媒茶话会》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爱心机构关注媒体人“夜的黑”,共同发起了“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从资金补助到配备“心脏除颤器”(AED)等医疗器械,旨在为夜班媒体人提供援助支持。 关注媒体人“夜的黑” 当大部分人在半夜进入睡眠休息时,夜班媒体人正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中。数据显示,晚上8点至凌晨4点是夜班媒体人工作的高峰时段。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从事夜班工作,媒体人“倒在”岗位上也屡见不鲜。 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以全国范围内夜班新闻工作者为援助对象,采取个人和单位申请相结合的申请方式,为夜班媒体人提供至少5项援助:因公大病或伤亡补助、医疗补充险、特别项目体检、工作交通补贴(本单位没有者)、健康器械支持等。 据了解,项目申请人须符合以下申请条件:一、申请人须为“新闻工作者”,即记者、编辑、摄影、摄像、录音等新闻采编人员;二、申请人所在单位须为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主办的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三、申请人须提供由所在单位开具盖章的《夜班工作人员证明函》。 以上三条为重要条款,申请者须全部符合。此外,申请人或单位须符合“援助内容”的对应条件,项目将依据申请人符合的申请条件,提供相应援助。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说:“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等重要任务。然而熬夜是媒体人的常态,有调查显示,42.6%的媒体人经常熬夜乃至通宵,年轻媒体人熬夜猝死的情况也呈上升趋势。”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鼓舞媒体人更好地做好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刘灿国说。 项目援助对象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夜间节目部副主任郭静说:“做了记者就知道这个职业没有节假日,没有什么白天黑夜。但大家可能出于职业荣誉感,出于对事业的追求,还是愿意在比较辛苦的岗位里工作。”而郭静从1991年起,已陆续值了22年夜班。
项目援助对象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夜间节目部副主任郭静发言 目前,项目已筹集启动资金90万元,其中,上海二三四五网络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赞助80万元,蒙牛集团赞助10万元。该项目是一个长期性的常设项目,将持续对外募资。
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联合发起单位代表发言 刘灿国说:“这些赞助款除去3%的基金会管理费后,每一分钱都将用到夜班媒体人身上,并且我们每年都会数次公布财务公告,会在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官网和《传媒茶话会》公众号上公布,接受各界监督。” 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联合发起单位代表陈于冰说:“一直以来,二三四五都把社会公益与企业发展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这一次我们关注到夜班媒体人群体,希望尽绵薄之力,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特别支持单位代表魏薇说:“蒙牛作为全国领先的乳品企业,为人们带来营养健康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夜班媒体人长期熬夜的状态令人担忧,我们希望可以为他们提供高品质乳品营养支持。” 此外,作为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的援助内容之一,项目和悦尔公益基金会捐赠了14台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心脏除颤器”(AED,单台价值3万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法治日报、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房地产报、人民公安报、健康时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共13家媒体单位接受了此次捐赠。
“心脏除颤器”(AED)捐赠现场 据了解,长期熬夜以及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大大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等意外的发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达54.4万例,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而超过60%的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 刘灿国表示,启动此项目,希望能唤起全社会对新闻从业者,特别是夜班人员的关注和关怀,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企业、机构和个人伸出援手,对夜班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89份问卷暴露夜班媒体人“隐秘的病痛” 为进一步了解夜班媒体人工作和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实质性的援助,《传媒茶话会》于12月17日发起了面向夜班媒体人的“主流(含新媒体)夜班媒体人问卷调查”,截至12月22日24时,共收到有效问卷389份。 调查结果显示,在夜班岗位工作5年以上的受访者居多,占比74.04%,其中,工作15年以上的有136人,占比34.96%。 昼夜颠倒的夜班工作使媒体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数据显示,85.0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同事因为长期从事夜班工作患病。其中,身体生物钟紊乱、免疫力下降、胃病位列夜班媒体人健康问题前三。而不少夜班媒体人还备受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高血糖“四高慢病”的困扰。 此外,有80.46%的受访者表示从事夜班媒体工作,压力特别大和有比较大的压力。而这些工作压力也让部分受访者有抑郁倾向。 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针对夜班媒体人的保障力度和关心不够的问题。首先,交通补贴方面,70.18%的受访者表示,因夜班工作产生的交通费单位完全不给报销。 其次,健康呵护方面,针对夜班媒体人健康保护的相关措施并不到位,有高达84.83%的受访者表示,单位没有为夜班媒体人配备常备医疗药品和紧急医疗设备,如AED等。 本次调查也显示,夜班媒体人希望接受援助的意愿强烈,86.8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援助。其中,76.86%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有补充医疗保险,69.92%的受访者希望得到重病现金援助,60.41%的受访者希望有交通补贴,60.15%的受访者希望获得营养支持,49.61%的受访者希望单位夜班室有急救医疗器械,如AED。
据了解,本次调查问卷70.18%的受访者来自地方媒体,22.37%的受访者来自中央媒体,3.6%的受访者来自行业媒体,1.29%的受访者来自财经媒体,还有2.57%的来自其他行业。 《传媒茶话会》:捧一颗热心,打造公益平台 作为项目发起方之一,《传媒茶话会》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主管,是集公益、交流、内容、评价为一体的新媒体平台,成立4年来,始终致力于从业务研究、身心健康等各方面服务媒体人。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传媒茶话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健康报公益基金,联合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发起了“疫情报道者特别援助项目”。该项目共筹集善款2764000元,前期用于为300多名一线记者购买防疫物资,后期剩余款项为450名“逆行”湖北的新闻工作者,按照每人每天100元的标准发放关爱金。
2017年5月,《传媒茶话会》与中国保健协会品牌战略分会等发起,提供义务的媒体人“双心”(心脏和心理)关怀计划,免费为35周岁以上的媒体人提供心脏、心理的定制化检查、评测,共惠及近300名媒体人。此外,该项目还发布了我国首份《中国媒体人“双心”健康报告(2017)》。 而在《传媒茶话会》成立前,创始人刘灿国自己也做过不少针对行业的公益项目。 2010年,刘灿国牵头发起了中国第一个记者援助项目——首都记者援助项目。该项目面向中央和北京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援助对象主要包括:因进行合法新闻采编工作而遭受身心较重伤害的;本人患有重大疾病或出现意外事故的;在合法新闻采编工作中产生纠纷需要正常维权的。2014年,该项目转由中国记协接手,更名为“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 2008年,刘灿国牵头发起“首都记者生日温馨工程”公益项目,该项目主要面向工作地点在北京的中央及北京媒体人,在媒体人生日当天为其送去生日鲜花,同时还会举行定期的研讨会,并围绕媒体报道、融合发展等主题进行业务探讨,为广大媒体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惠及数百名首都媒体人。 刘灿国说:“让传统主流媒体人活得有尊严,是《传媒茶话会》的愿景,因此,我们会持续打造服务新闻工作者的公益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