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好酒,历尽颠沛流离之后,晚年的他终于在巴蜀之地盖了一间草堂,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不再漂泊的杜甫,酒中终于多了一份闲适喜悦。 正所谓人杰地灵,巴蜀之地位于长江之滨,湍流不息的长江不仅哺育了两岸人民,同时也滋养了中华文化。古代巴蜀之地也是中华的文化中心,有唐一代,便有王勃、杜甫、高适、贾岛、岑参、刘禹锡等文化巨匠在巴蜀之地留下名篇。 有诗必有酒,有酒赋好诗,自古以来诗与酒总是默契地出现。长江之滨、巴蜀之地,气候得天独厚,好水不仅孕育好诗,更能酿出好酒。 “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誉的四川省宜宾市孕育出以五粮液为代表的中国优质白酒。 正如泰晤士河之于杜松子酒,塞纳河之于葡萄酒,莱茵河之于啤酒,作为世界第三长河,滚滚长江丰富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中国白酒五粮液的卓越品质。 实际上,五粮液的发展史不仅是中国白酒的发展史,顺着“酒”甚至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那些古代文化名人与五粮液酒的趣闻轶事到今天仍然令人玩味。 永泰元年(765年),年仅40岁的郑国公严武暴病身亡,杜甫失去靠山,只能离开成都。当时杜甫从乐山乘船,沿岷江路过戎州(今宜宾),受到戎州最高长官杨使君设宴接风。酒酣耳热之际,杜甫欣然提笔,写下《宴戎州杨使君东楼》:“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诗里的“重碧”既是酒名,也是酒色,它正是当地郡酿,由多粮酿造而成,也是五粮液酒的前身。 “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宋代的黄庭坚更是好酒之人,被贬谪戎州时尝遍川地美酒,写下了著名的《安乐泉颂》,寥寥数语,将今天五粮液的品质精髓表述的淋漓尽致。 到了明初,陈氏家族创立“温德丰”酒坊,融合姚子雪曲酿制精要,将原五粮配方中的蜀黍替换为当时新从海外引进的玉米,最终形成了更趋完美的“陈氏配方”,酿制出醇厚甘美的“杂粮酒”。 晚清时期,陈家子孙陈三对杂粮酒酿造技艺进行总结,形成“陈氏秘方”——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粱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 民国初年,陈三爱徒赵铭盛把“陈氏秘方”传给邓子均。邓子均继承“温德丰”酒坊并改名为“利川永”,继续改良秘方酿制杂粮酒。在一次文人名仕的聚会中,举人杨惠泉品饮杂粮酒后道:“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姚子雪曲名字虽雅,但不足以反映韵味,既然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一个传世品牌就此诞生,既表明了其酒是由五种粮食酿造,又雅俗共赏。 千百年来,长江之水奔流不息,而长江两岸又诉说着数不尽的文人趣事,而这些趣事大多离不开那一杯美酒的加持,诗与酒也同样刻画着这生动的长江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