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29日电 题:《谢亚轩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下半年货币政策?》 作者 谢亚轩(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马瑞超(招商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 6月28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二季度例会。此次会议强调“防范外部冲击”,要求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提出“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化,货币政策面临的核心约束已经发生变化。结合此次会议提出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强调防范外部冲击,我们认为,美联储政策、金融风险、流动性趋紧等因素可能对下半年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带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上半年,美联储延续抗疫期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区间;另一方面,坚持1200亿美元/月的购债规模,继续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上行。但随着美国疫苗接种的普及与国内需求的恢复,美国通胀水平迅速走高,5月已触及历史高位,并尚未出现短期回落迹象。对此,市场呼吁美联储尽快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胀问题,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压力不断加大。基于2020年开始执行的货币政策新框架,美联储始终将“促就业”的政策优先级置于“防通胀”之前,仍坚称当前通胀只是暂时的。 但在美联储公布的6月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议决议中,美联储却透露出退出宽松的信号:一是上调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与隔夜逆回购利率,意味着联邦基金利率走廊中枢上移;二是点阵图上调了对2023年加息次数的预测,上调至加息2次,认同2022年加息的人数也有所上升;三是表明将公开讨论缩减购债议程。对此,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已做好开启QE退出进程的准备,鹰派的声音占据上风。我们认为,虽然美联储没有清晰描绘Taper(缩减)前景,但对加息进程的预测暗示削减购债的日期临近,这次FOMC会议可能意味着美联储将拉开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序幕。 一旦美国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会对中国货币政策带来溢出影响。到时,美元汇率可能走强,美元利率或将抬升,跨境资本流动可能被抑制甚至出现回流。上述因素将通过预期渠道、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和流动性渠道对中国经济金融环境产生影响,需要中国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应对。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自2020年四季度起,开设专栏关注大国货币政策溢出风险;一季度报告聚焦美债收益率上行,判断美债收益率上行与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由此可见,央行重视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影响,并由此评估中国货币政策空间。 监管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提升,“防风险”通常需要合理适度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美联储即将展开的政策转向,对金融市场稳定提出挑战。此次会议重申“防范外部冲击”,对金融风险的监管或将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主题之一。 近期金融监管迅速加强,对防风险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5月份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委)第五十一次会议提出“坚决防控金融风险”。就金融委提出的“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央行近期约谈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禁止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行为;就金融委提出的“严厉打击证券违法行为”,证监会近日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依法打击各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就金融委提出的“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着力降低信用风险”,银保监会开始就《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加快补齐监管制度和法律短板。 “防风险”导向下,货币政策易紧难松。为维护金融稳定,央行推动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管理框架。尽管宏观审慎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担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压力,但仍需要货币政策提供适宜的货币环境来配合。 市场流动性趋向收紧,货币政策需持“稳”应对 上半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原因在于:一是地方政府发债进度整体滞后,资金留在银行体系;二是央行执行“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仅依靠货币政策工具到期回收少量流动性。 但上述因素预计在下半年将发生变化。一方面,政府债发行额度大量剩余。政府债发行压力明显后移。6月,政府债发行环比加速可能预示着政府债发行进度的加快;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到期规模明显增大。市场流动性的变化需要央行增加资金投放、平抑紧张趋势,因此货币政策或将延续“等量平价”的操作模式,防止流动性缺口扩大给市场带来冲击影响。 总的来看,从“防风险”视角出发,货币政策短期仍将以“稳”为主。在本月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重申“稳字当头”。我们认为,下半年的“稳”字增加了“防风险”的政策意味。坚持“稳字当头”仍将是货币政策应对复杂形势的最优解。(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